放馬归森

馬是头脑,森是血脉。

“别人的”玛丽莲梦露 “自己的”奥黛丽赫本

昨天上课老师提到了女性被客体化的普遍现象,然后又有朋友提到了玛丽莲梦露,我就又想到了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——玛丽莲梦露之美和奥黛丽赫本之美,分别满足了哪一种社会心态?

我认为,抛开这两位演员本身不谈,而社会、媒体对这两种美的渲染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社会期待——

玛丽莲梦露是极致的客体化美;

奥黛丽赫本是极致的主体化美;

黄金比例、婀娜妩媚的身姿、纯真的性格、永远不会老去,梦露的特点满足了一切观赏者的需求,“玛丽莲梦露”这个符号是一个最佳的“客体”和“被观赏者”;

而赫本则是有自主的人生、温柔和社会责任感、纤细扁平的身材、自然优雅地老去,这一切都是女性最希望自己拥有的,这是一个非常“主体化”的符号。

当然,我对这两种符号并没有褒贬的意思,因为决定一个人对美的判断因素太多了,审美本来应当也是多元,主体化与客体化应该同时存在。

没有“客体化”的社会,将是一个极度禁欲的社会;没有“主体化”的社会,将是一个极度不平等的社会。

我现在觉得,理想社会并不是无限地向乌托邦靠拢,而是在更多的了解人性善恶之后,人类不断用新的秩序来达成新层次的平等。这个过程可能有“进步”的地方,也可能有“退步”的地方,所以人类对社会的探索和改造是无止境的,在此过程中,人类审美也将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。

评论(3)

热度(42)

  1.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